全省2020年重点项目观摩活动杨凌宝鸡篇
看宝鸡老有老的“拧劲儿”
一个火车拉来的工业城市如何调整“运行图”?
创新之于宝鸡,是个既迫切又沉重的话题。
长岭冰箱、宝花空调、双鸥洗衣机、渭阳摩托车……宝鸡,这个始于民族工业西迁、长于“三线”建设的工业城市,曾经创造了无数辉煌。
然而,如此厚实的“家底”,却并未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随着对外贸易和东南沿海的加速崛起,宝鸡曾经享誉大江南北的老品牌逐渐消失。与此同时,西凤集团、宝鸡机床等过去的“发展财富”也逐渐遇到了转型问题。
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的“新引擎”靠什么?如何通过创新,调整这个火车拉来的工业城市的“运行图”?
11月12日下午,全省2020年重点项目观摩活动走进宝鸡市3个重点项目现场,看项目、找差距、比质量、促发展。
西凤酒的“拧劲儿”上来了
一踏进凤翔县柳林镇西凤集团大门,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正是这缕“凤香”,让西凤酒享誉全国,与茅台酒、汾酒、泸州曲酒并称“四大名酒”。
然而虽有“四大名酒”的光环,西凤集团却是其中唯一未上市的白酒企业。
产能不足、品牌影响力偏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西凤酒一直囿于省内,并错失了2002年起的中国白酒行业发展黄金十年。
跨越百亿元销售台阶,迈入白酒行业第一方阵,截至目前,西凤距此仍有40亿元的差距。
西凤集团开启了二次创业:加快实施技改项目(一期),新建3万立方米储酒罐群、3万吨基酒扩能工程、3万吨制曲技改工程,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工厂改造。与此同时,西凤现代物流园、万吨酒海库等项目同步推进。
在项目施工现场,现代化的制曲楼、智能车间拔地而起。3万吨基酒扩能工程的3个制酒车间主体框架已经完工,每个车间有2880个窖池,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全国第二的白酒制酒车间;3万吨基酒扩能工程原定3年的工期缩短至1年,即将竣工投用……多点位同步建设、昼夜24小时施工,西凤集团跑出了项目建设“加速度”。
“只有迈向高端化,企业才能核裂变,西凤酒的历史基因才能传承下去。” 西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正说,公司力争到明年进入全国百亿名酒阵营,“十四五”末西凤股份完成上市,进入中国白酒第一方阵。
目前,西凤集团省内精耕与省外拓展并行,建立“自营+经销+互联网”三轮驱动营销体系,确立浙江、江苏、河南等5个省外重点精耕市场;同时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壮大以西凤酒为龙头的凤香型白酒产业集群,支撑宝鸡千亿烟酒食品产业集群建设。
收好6个行业第一,再出发
金属碰撞、火花飞溅,16台巨型天车在厂房里来回穿梭,接力输送物资……在宝鸡高新区中铁宝桥重载高锰钢辙叉项目现场,铸造车间、打磨车间、机加工车间一字排开,实现了一块废钢到一根Ⅱ代高锰钢辙叉的蜕变。
机加工车间里,一幅幅历史照片记录着宝桥的辉煌:国内首组时速250公里客专道岔、350公里高速道岔均率先诞生在宝桥,多项钢桥梁工程和制造技术为“国内首创”或“世界之最”。
“规模最大、最环保;产品门类最齐全;铸造技术最先进;机加设备最先进;检测技术最先进;智能化管理最先进。”中铁宝桥辙叉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王友生一口气说出了项目创造的6个行业第一。
不仅如此,国内50%的特大型钢桥梁、60%的辙叉出自中铁宝桥。始建于“三线建设”时期的中铁宝桥,创造了连续42年持续盈利的佳绩。
保持旺盛的发展动能,秘诀是什么?
用真金白银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中铁宝桥从重奖技术人员专利申报,到提高科技专家津贴标准,再到薪酬与技术项目挂钩,每年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率达70%以上,先后获得200余项国家专利,8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
为有效对接外部资源和市场,中铁宝桥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设立分公司。同时积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2019年出口合同额同比大增68.1%,产品畅销北美、南美、欧盟等地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靠创新。”中铁宝桥党委书记、董事长洪军说,借助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高端平台,倒逼科技创新,加速转型升级,中铁宝桥要打造“百年老店”。
给中高端数控机床装上“宝机芯”
在宝鸡机床智能制造生产线,几十个机器人24小时在岗,完成上下料、测量等工序;
“宝鸡云服务平台”实现机床状态和生产数据可视化,为用户设备提供全周期远程诊断和运维;
数字化车间构建加工设备物联网,实现生产过程数据透明的车间生产管理流程。
在市场倒逼下,宝鸡机床走上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之路,解决了技术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让一线工人腾出体力和精力从事技术工作。
创建于1965年的宝鸡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列,是我国重要的中高档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基地和智能制造基地,但同时也面临行业效益下滑、技能人才流失等难题。
18时,记者在车间见到了刚从宝鸡机床综合性能试验室下班的田浩荣。
田浩荣18岁进厂,带出的徒弟遍布各个车间工种。他还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但他的“头衔”只有一个——装配钳工。32年来,他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
“只有耐得住寂寞,潜心搞研发,才能做到行业顶尖。”田浩荣说,机床行业发展需要一批有使命感、有工匠精神的一线技工。目前,宝鸡机床骨干技师占工人总人数的比例超过25%,但还需继续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为企业发展夯实基础。
据悉,今年宝鸡实施了19个机床产业强链补链、智能化提升项目,总投资4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带动全市110家机床企业迈上中高端、挺进高精尖,助推龙头企业秦川集团跃升国内行业首位,宝鸡机床中高端数控系统实现进口替代。(记者 王向华 程靖峰)
瞧杨凌少有少的蓬勃
一座“众筹”发起的农科城如何走向全球?
杨凌是一座典型的“众筹”发起的农科城。众多的国家部委、众多的科研院所、众多的海内外力量,精心培育着这粒高质量发展的“金种子”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11月12日,全省2020年重点项目观摩活动走进杨凌示范区,看这粒“金种子”生长的轨迹,感受一座农科城在新发展理念东风的吹拂下蓬勃向上的力量,看项目、找差距、比质量、促发展。
“你接触的只是工业文明,而不是满手泥土”
在杨凌,你会吃惊于自己对众多惊奇的事情感到不吃惊。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口中品尝到的人生第一次,数量如此之多,使得你的神经变得不再敏感。
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原本很“土”的农业也变得时尚、好玩。
水、肥、温、光、气智能调控,高压钠灯精准补光……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青翠欲滴的奶油生菜、生机勃勃的小番茄全部都用着“高配装备”。
“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智能化设备正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项目运营经理宋旭辉恨不得将所有“高精尖”技术展示一遍,“你接触的只是工业文明,而不是满手泥土。”
工业思维,加上智慧的“大脑”,使该园区用最少的劳动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回报。
在智慧农业示范园植物工厂,奶油生菜每年可种植12茬;番茄采用吊挂式无土栽培无限生长型种植技术,可连续采摘9个月。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撒下粮食安全的“金种子”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杨凌当然不会也不该缺位。
种子是农业之母,是农业科技的“芯片”。杨凌把自己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定位于种子的研发与推广。
“两年内,杨凌累计13个小麦、玉米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创历史新高!”11月12日,在观摩会现场,杨凌示范区负责人掷地有声。
今年农高会上,“良玉99”“良玉88”等一个个金黄的玉米新品种赚足了“粉丝”。
随着世界知名种业企业先正达、科迪华先后集聚杨凌,入驻杨凌种子产业园,这里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雏形渐具;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着力打造智慧农业千亩育种与品种展示示范基地;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陕西省苗木中心、金棚、荣华、大唐等省内种业企业入区入园发展……“农业硅谷”的内涵不断丰富。
我已化蝶与上合共舞
在刚刚闭幕的第27届杨凌农高会上,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揭牌,狠狠刷了把存在感。
11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再次倡议在农业领域继续加强合作。
牵手“上合”,已成为杨凌的新使命。现代农业科技在杨凌风头正劲。
截至2019年,杨凌已面向上合组织国家举办农业技术研修班20多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杨凌还通过网课形式,为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伊朗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学员进行了远程培训。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弗拉基米尔与记者连线。“杨凌的远程教育项目有很大的教育价值,课程信息非常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希望杨凌能组织更多课程,帮助我们改进农业技术。”他说。(记者 齐卉)
记者手记
杨凌与宝鸡的对话
在中国农业版图上,尤其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杨凌就是农业科技的“代名词”。
而宝鸡,除了闻名天下的西周青铜器外,这座火车拉来的工业城市则是全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新阶段赋予我们的使命任务。
我们该怎样奋力担当、善作善成,持续为高质量发展厚植根基、注入动力?又如何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抢占国内国际创新制高点?带着这样的问题,11月12日,全省2020年重点项目观摩活动走进杨凌示范区和宝鸡。
如果把杨凌示范区比作新酒,那它可是“辣味”十足: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小番茄种在营养枕上。一旦土壤养分不足,根据检测数据,在手机上云操作,肥水会很快得到补充……在智慧化的农业物联网世界里,这样的场景让观摩者大开眼界。1997年成立至今,这块只有135平方公里的土地,累计建成涉及小麦新品种培育、果蔬深加工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6个;累计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建成13个农业国际合作平台……越来越多的现代农业新模式、新科技、新品种从杨凌示范区辐射旱区,推广全国,走向世界。
而宝鸡好比一壶老酒,醇香甘美,滋味悠长:宝鸡仪表厂、宝鸡桥梁厂等一批在“一五”“三线”建设时期落户于此的企业,锻造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历史。如今,这座老工业城市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爬坡过坎、转型超越、蓄力崛起,又发生着新的变化:西凤集团不甘于守着眼前的市场,开启二次创业,力争重回中国白酒第一方阵;中铁宝桥,这个始建于“三线”建设时期的企业,通过持续创新,一举创下6个行业第一;宝鸡机床在市场倒逼下,走上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之路;港珠澳大桥、第一艘核潜艇、神州系列飞船都有宝鸡制造的贡献。
因为创新,宝鸡从历史走向现代,不断焕发勃勃生机,老酒品出了新滋味。
因为创新,杨凌示范区始终保持年轻心态,积蓄创新创业的优势和底气,新酒“酿”出了新气质。
这是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
只有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才能抢占先机,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只有向创新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向创新要潜力,才能面向更大的市场优化配置资源,把发展所需的人、财、物等各类要素更快、更多、更好地集聚起来,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杨凌与宝鸡,是我省两个设区市邻居,又同是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的选手。高质量发展路上无论老少,少有少的蓬勃,老有老的“拧劲儿”。相互鼓劲,彼此借鉴,携手奔跑,这就是杨凌与宝鸡对话的意义所在。
编辑:d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