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健笔 香江侠情
——记中国著名书法家、金庸武侠小说研究专家周世闻先生
文/王蒙
周世闻先生
四神瓦当拓片书法
美丽香江,东方明珠,在这个举世瞩目的美丽城市香港,诞生了一位名满天下的旷世奇才--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他运用手中的一只生花妙笔在94年的岁月当中,为普天下的读者奉献了15部精彩绝伦的武侠小说,其中的刀光剑影,侠骨柔情,人性百态,家国情怀,征服了亿万读者,成为举世公认的武侠宗师、文学巨匠。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先生在他不断创造文学奇迹的同时,在祖国大陆千年帝都古城长安有一位比他小了近半个世纪的青年学子,会和他产生奇妙的缘分,这位学子不仅因为过人的天赋、后天的努力、无尽的痴迷,成为了一位功力与灵性兼具、学识和才华并美的著名书法家,同时,还因为对金庸武侠小说由感性的热爱到理性的分析,再到大力地解读宣讲,更成为了一位颇享盛名的金庸武侠文化研究专家、独具魅力的艺术家学者,这位大才子就是生于古城西安的著名书法家、陕西金庸武侠文化研究会会长周世闻先生,回看周先生几十年所走过的艺术道路,追寻它披荆斩棘的艺术足迹,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是怎样在生活当中去寻找自己的艺术梦想,又是怎样克服种种困难,绽放自己的艺术才华,最后以自己的艺术作品影响人感染人,从而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为世人树立了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典范,这其中的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那么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凝眸岁月的沧桑,去观照一下周世闻先生的艺术人生:
佛说,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缘分使然!周世闻先生出生在素有“中国书法宝库”之称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之侧,仅这一点似乎就已经注定他这一生将和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并将爱于斯、痴于斯、乐于斯,也成于斯了。西安碑林博物馆一直以来就以其丰富的展品,精湛绝伦的书法艺术,成为普天下学习书法者的朝圣之地,是每一位书法人内心的耶路撒冷,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各地的书法人。周世闻先生由于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又加上父亲的耳提面命,所以他对书法产生了无尽的浓厚兴趣,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学习书法者,由于天资有限,见识不高,都将书法狭隘的理解为就是写字儿,似乎觉得只要把字写美观写漂亮,这就是书法艺术,其实大谬不然,这种肤浅的看法,其实是将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庸俗化、简单化,不错,书法的外在表现形式确实是要把字写美观,但这只是它的浅表层面,书法的真正本质是在于:书法家以汉字为载体,运用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借助刚柔并济千变万化的线条,去表现书写者对宇宙万物的无尽观感。换句话说,书法不是在写字,而是在写字的过程当中去写心写情写梦想,就像清代的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的那样“书者,如也!如其才,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才是书法的本质所在!能否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身体力行,恰恰是一个书法家和一个平庸的写字匠最为重要的分水岭,周世闻先生就是这么一位早早的对书法的本质就有清醒认识的书法家,而这一切完全要归功于他从小博览群书、智周万物,北宋的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苏东坡曾经有一句名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用高度浓缩的话语深刻地揭示出文化与书法之间的关系、抒情与写字之间的区别。可惜有许多书法的从业者,要么根本就不知道苏东坡的这句千古名言,要么即便知道也将其等闲视之。周世闻先生没有如此,他从小在读书的过程当中,举凡政治、历史、哲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等方面的书,他都广泛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他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智慧,尤其是将书法置于东西方文化的关照之下,让他对书法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澈和通透的理解,在广泛的阅读之外,他丝毫没有放松对书法经典法帖的学习以及对笔法的锤炼,古人说“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就是在告诉大家,学习书法如果只注重感悟和灵气,但是缺乏千锤百炼的技法,那么写出来的作品就是单薄轻飘的,如果仅仅注重于技法的锤炼而忽视了灵性的培养,那么所写出来的作品又是拘谨拘泥缺乏艺术的灵动之美的。周世闻先生深谙其理,所以他对历代的名家碑帖无所不窥、无所不学,此外,他又经常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切实地去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天山积雪,大漠孤烟,东海波涛,江南小桥,这些或粗犷或婉约,或细腻或豪放的景色,都深刻地影响到他的审美品位,而这一切最后都幻化成他的胸中波澜与笔底云烟。
书法作品
在饱览山河之外,他又不停地拜访名师,向他们虚心求教。如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钟明善是一位创作和理论功底都十分深厚的著名书法家,他在上世纪80年代所写的一部《中国书法简史》在当时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最为便捷的了解中国书法史的教材,被人誉为“书法中的史迁之笔”,周世闻先生向钟先生虚心学习,将历朝历代的书法理论著作悉心研究,逐一揣摩,在不断的研究学习当中,他发现书法作为一门最能够代表中国国粹的独特的综合性艺术,按理说应该是中国人最能够欣赏,并且是能够看来好坏优劣的艺术形式,可是很可悲的是由于文化出现了断层,以及中国社会整体对书法都不重视,以至于造成了绝大多数的当代中国人对书法的审美水平极度欠缺,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书法审美的“美盲”,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除了因为大众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欠缺以外,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书法是一门高度的意象艺术,不像形象艺术那样直观,所以欣赏书法如果欠缺基本的书法审美常识,就经常会误把珍珠当沙砾,把垃圾当黄金,又由于许多写的非常精彩的书法作品,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又和江湖乱道所写的所谓的书法,在没有审美眼光的人的眼中几乎难以区别开来,这样就为那些心术不正、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冒充自己是书法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和行骗的土壤,以至于在书法界造成一种极为不堪的现象:越是真正的书法作品,反而许多人并不会欣赏,越是那种哗众取宠、格调低下、炫怪弄奇的江湖杂耍作品,反而被审美水平不高的人当成艺术,如若不信,只要大家到许多老板的办公室去看一下满世界挂的《马到成功》就画四个马蹄子,写《龙》字就将龙尾巴甩的要多远有多远,写到“酒”就画一个酒坛子等等这些根本不是书法的垃圾作品,被骗子包装成旷世之作,将众多对书法没有审美能力的消费者的钱骗入囊中。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最大的危害在于,骗点钱还是小事,关键是败坏了社会的文化风气,让众多没有辨别能力的青年学子误以为这就是书法艺术,误以为书法就可以这样胡涂乱抹,只要能把钱骗到手就好,这种遗毒可以说害莫大焉!周先生看到这种现象痛心疾首,也深感作为一位有责任感、有操守、有追求的文化人,应该怎么样为弘扬真正的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他认为,要想弘扬书法艺术,首先要提高大众的书法审美水平,为此他用了将近10年时间,精选中华书法史上几十位最经典的书法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然后逐一进行详细的解析,写成一套22本《历代名家书法经典解析》丛书,又精选这些书法家当中几十件最经典的代表作品,对其进行技法层面详细的讲解,标注上行笔轨迹路线图,写成一套31本的《历代书法名家名帖技法精解》丛书,同时还撰写了一本60余万字的《中华书法入门》,十余万字的《硬笔书法一点通》等书法专业书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构建起系统的“周世闻书法体系”,广大读者通过阅读他的书籍,可以以最直观最便捷的方式方法了解书法的特色,学会如何去欣赏真正的书法,以及怎样正确的学习书法,周世闻先生这种对书法做出的巨大贡献,环顾整个中国书法界也是凤毛麟角,因此,历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都对其有高度评价:
启功先生称赞他“年纪轻志气高,书法创作、理论、教育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沈鹏先生夸奖他“能将书法创作和理论结合得如此水乳交融,允为大材”;
张海先生则夸赞他是“在古城长安书法圣地成长起来的书法界的杰出代表人物”;
最新一届上任的书协主席孙晓云则高度评价他“以如此年轻的年龄,完成这么多书法著作,堪称书法界的一个奇迹,绝对是中国书法界的中流砥柱”;
钟明善先生则夸奖他“雏凤清于老凤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同时由于周世闻先生不仅书法好,文学修养也极高,所以不仅书法界的领军人物对他有高度评价,文学艺术界的诸多大家也对其青眼有加:
著名文史界泰斗霍松林先生夸奖他“在文学、书法、艺术理论三个领域,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在整个中国学术界都不多见”;
《白鹿原》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先生评价他“巴尔扎克认为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而书法也是一个民族另一种形式的秘史,周世闻先生就是这样执着的修史者”;
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先生称赞他“是作家中少有的书法家,书法家当中少有的作家”;
全国美协主席刘文西先生则夸奖他“书法当中有国画的韵味”。
诸位大师对他的高度评价,周世闻先生都将其当作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和鼓励,他将用自己的生花妙笔继续在书法的领域去书写他的大块文章。
部分出版的书籍
贾平凹给颁发获奖证书
周世闻先生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武侠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作为金庸武侠小说研究专家,他还担任陕西金庸武侠文化研究会会长一职,这一点就是周先生和“东方明珠”--香港一种妙不可说的缘分所在。幼年时期, 香港TVB拍摄的最经典的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传入内地,繁花锦簇般的剧情,深入浅出的哲理,精彩绝伦的表演,让金庸先生的大名和作品瞬间传彻神州大地,培养了无数金庸小说粉丝,周世闻先生和其他人开始是一样的,是从感性层面对金庸先生的作品深深的折服和着迷,但是由于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和修养,所以他对金庸先生的作品,在精彩好看的感性层面着迷以后,又看到其无穷的哲学魅力,因此又开始对其进行有意识的理性研究,几十载的光阴当中,他对郭靖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情怀深表钦佩,为乔峰如俄狄浦斯王一样的悲剧命运而一洒同情之泪,对杨过一生悲苦终成一代大侠而深感欣慰,他也羡慕令狐冲那样愿意抛弃一切名缰利索,只愿和自己最心爱之人琴箫合奏一曲《笑傲江湖》,悠游于天地之间的浪漫充满了羡慕之情......金庸先生笔下塑造了如此性格迥异、多姿多彩的芸芸众生,满足了大众对于人类社会的种种向往,而且揭示了人性当中贪嗔痴三毒对命运的影响,抒发了令人热血沸腾的爱国之情,缠绵悱恻的男女爱情,义薄云天的朋友之情,潸然泪下血浓于水的家人亲情,这一切,都成为金庸先生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亿万读者之心的关键所在,除此以外,金庸先生又用他的生花妙笔将天文地理、医卜星象、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种种中国的传统文化巧妙地融汇其中,从而使他的作品不仅耐看而且好看,所以古人才会说“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而今人则要说上一句“有华人处皆在读金庸”。对金庸先生作品研究的越深,越能够触动周先生心底最柔软、最温暖、最激越的情怀,他觉得不能仅仅是自己一个人对金庸先生的作品如此了解和热爱,他更有义务将这些作品的绝妙之处传达给普天下的金粉,所以,从2015年开始,他利用种种的渠道来宣传普及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及义薄云天的侠义之道:在老子楼观台举办《道可道非常道--金庸小说与道家文化》专题讲座,在中国书法博物馆开展《英雄气笔中情--金庸小说中的书法艺术》专题讲座,在中国的超一流学府--西安交通大学“学而讲坛”举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金庸先生的经历看成才之道》专题讲座,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当天举办《民族根,英雄气,爱国情--金庸小说当中的爱国情怀》专题讲座,还应陕西省电视台、电台、《名人会客厅》等栏目以及华山论剑大讲坛、华山客栈、曲江书城等之邀作为主讲嘉宾传播金庸武侠小说文化,特别是还于2020年在美丽的扬州开启“金庸武侠小说百城行”第一站,在动人的二十四桥下开讲金庸武侠小说,多年来,他就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大学书店、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种种形式来传播金庸武侠小说文化,广受赞誉。许多人都感叹在听了周世闻先生的解读后,才蓦然发现原来金庸先生的作品竟然是如此的博大精深,作品背后的传统文化竟然是如此的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纷纷表示要重新阅读金庸先生作品,重新理解作品背后的内涵,更好地继承作品所传达的传统文化,使得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不仅仅成为茶余饭后的娱乐,更要使之成为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传播载体,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这每一次文化行为的背后都是周世闻先生对传统文化、武侠文化、金庸小说的无比热爱,以及以一己之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和行动,他本人因此成为内地以多种现代传媒手段传播金庸武侠文化第一人,众多金粉都纷纷表示,希望周先生能够将金庸武侠文化一直这样传播下去,必要的时候和国内的众多大导演、大网络公司进行合作,借助影视、游戏等传播面更广更大的手段来影响00后等新人接触并喜爱上金庸武侠小说,让侠义精神永存!让武侠文化不灭!
在陕西电视台名人访谈节目《峻溪会客厅》做金庸武侠讲座
香港真是一个充满了无穷魅力的宝地,周世闻先生除了和金庸武侠小说缘分深厚之外,还和位于香港九龙土瓜湾道明伦街22A号的香港毛笔博物馆及其馆长张虹霓先生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众所周知,香港是万国商埠,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和金融中心,曾经有人称香港为“文化沙漠”,可是偏偏在这一片所谓的“文化沙漠”当中,却诞生了许多文化巨匠和文化事业,一手创办香港毛笔博物馆的馆长张虹霓先生就是这么一位在艺术道路上不懈奋斗的攀登者与跋涉者。简单回顾张馆长为了创建香港毛笔博物馆所走过的艰辛之路,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毛笔文化无比热爱,愿以一己之力大力弘扬毛笔文化的开拓者与发扬者。毛笔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相传是秦始皇手下的大将军蒙恬所创,这位骁勇善战威名远播的大将军当时为了能够及时的向秦始皇汇报前方的军情,深感当时刀刻竹简十分不便,在灵机一闪之下,创造出了充满无穷智慧的毛笔。许多人认为毛笔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一根竹杆下面装上一些动物的毛而已,沾上墨汁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其实他们是看轻了毛笔之中所蕴含的极为深刻的哲学道理,真的如此吗?听笔者为您解析:毛笔是圆锥体,所有的奥妙全在这圆锥体之间,想像一下,如果这个毛笔的笔尖上的动物毛无限细小的话,这个笔尖是不是可以达到无穷小?笔锋后面的毛如果无限多的话,这个笔锋后边是不是可以达到无穷大?无穷小和无穷大巧妙地统一在这个毛笔笔锋之内,是不是充满了无穷的哲学意味?而书法艺术的产生也完全要归功于笔锋在无穷小和无穷大之间随意转换,这样才能够写出刚柔并济、千变万化的各种线条,因此自打毛笔诞生以来,他就是无数文人墨客的至爱之物,但是文人墨客的喜欢仅仅停留在实用阶段,没有人将其系统地加以汇总,使之蔚为大观,几千年来,将这个工作真正完成,为毛笔文化树碑立传、荟萃精品,从而使之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的,唯有香港毛笔博物馆馆长张虹霓先生!
在华山北峰做金庸武侠访谈
张馆长自祖上以来就是制笔世家,由于制笔工艺高超,在清朝时,家族就为皇宫里制作御笔,皇帝及达官显贵都用过他家所制的毛笔,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历史上留下的众多的清朝的公文、朱批等种种珍贵文物,其中的毛笔字就是由张馆长家族他们所制作的毛笔写成的,因此字里行间我们能触碰到那些历史人物的气息,同时也可以想见张馆长制笔世家的光辉历程。因缘际会之下,张馆长带领全家来到了香港,一个时期以内,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张馆长没办法从事家族的祖传手艺,只好以做鞋为生,可是是玫瑰总要开花,是黄金终要闪光,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张馆长又重操祖业,开始了制笔生涯,一开始他是为香港市民制作胎毛笔,让每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在步入尘世间的第一步就为自己留下了一个珍贵的纪念之物。随着胎毛笔业务的越来越好,张馆长隐藏在内心的宏图大志又重新显现出来--他准备专门为毛笔建立一座博物馆,让毛笔文化、让他们张氏的制笔手艺永远的流传下去!让所有人都知道毛笔的博大精深!说干就干,随后他就在香港的九龙土瓜湾道明伦街22A号选好了馆址,然后,将各种各样的毛笔收罗其中,予以展示。不仅如此,张馆长非常清楚,毛笔只是一个工具,使用它的人才能为毛笔赋予灵魂,所以他专门开设了一个主题,叫“一人一笔一故事”,向全国著名的书法家发出邀请,请这些书法家讲述自己使用毛笔的故事,并将自己所使用的毛笔也邮寄过来,和这篇文章一起予以展示,最后汇编成书,读者一册在手,既可以欣赏书法家精妙绝伦的书法艺术,又可以了解书法家和毛笔之间水乳交融的故事,同时去感悟毛笔文化带给每个人心灵的震撼,一举三得,以开文化之先河,树艺术之标杆。周世闻先生因为其高深的理论修养,精彩的书法艺术,弘道传艺的高贵品格,被张虹霓馆长所青睐,于是向周先生发出邀请,请周先生将其所用的毛笔和背后的故事文章都给他寄来,然后予以重点展示,又加之周世闻先生和金庸先生的这段不解的缘分,更让他的毛笔和笔背后的故事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周先生曾经用他的毛笔书写过金庸武侠小说当中的古典诗词,以及“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幅对联,特别还在浙江海宁金庸先生的故居留下了“文坛侠圣人杰地灵”的墨宝。2018年,庆祝香港回归21周年,周世闻先生亲临“一人一笔一故事”活动现场,其作品在香港人民大会堂展出,精湛的书艺广获好评;2020年庆祝香港回归23周年、传承经典系列展,香港毛笔博物馆再次将周先生的作品作为重点隆重推出,此次周先生所写的《圣经四条屏》《善为寿相德乃福根》《王维山居秋暝诗》等作品,都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参观者,疫情的影响并没有阻挡住热情的香港市民的观赏,无数香港市民在张馆长所制作的毛笔及周先生的书法作品下流连忘返,赞不绝口。现在张虹霓馆长将他制笔的手艺以及香港毛笔博物馆逐渐传到了他的公子张振宇先生手中,父子二人薪火传承毛笔文化,已经成为誉满香江的一段佳话。
就这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世闻先生进行书法创作,撰写理论书籍,开展文化讲座,传播金庸武侠,连接香港毛笔博物馆,这一切都是一些具体的文化形式,而其骨子里的根源则在于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文化自信,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号召,身体力行以行稳致远!所以,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看一个艺术家能否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光辉的足迹,关键在于这位艺术家是否具备高瞻远瞩的目光,爱国为民的品格,炉火纯青的艺术,弘道育人的热情,身体力行的举措,海纳百川的胸怀,博大精深的思想,紧跟时代的使命,而这一切,周世闻先生全部具备,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在中华文化史上一定会大放异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周世闻先生的厚积与薄发,
天生我材必有用,凌云健笔意纵横,这是周世闻先生的自信与潇洒,
不是人前苦誉君,亦豪亦侠亦温文,这是周世闻先生的品质和风格,
坐使山川增气色,能教文字发光华,这是周世闻先生的抱负和才华,
人生因奋斗而出彩,生活因事业而闪光,让我们衷心地祝愿周世闻先生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再攀高峰!
编辑:d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