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石泉的希望 ——记洛川县槐柏镇石泉村第一书记刘磊

2020-05-14 来源:延安都市信息网

  刘磊感言:贫,不是“错”,没有人心甘情愿守着清贫;

  穷,没有“根”,没有摆脱不了的穷苦生活;

  扶,要看“策”,只要对症下药、因户施策,幸福生活就不会遥远。

图片1.png

  “怎样才能当好第一书记?”这是刘磊得知选派他到石泉村任职后的第一反应。这对于他来说惊喜又迷茫。惊喜的是,他有了一次到农村工作、学习、锻炼和体验的机会;迷茫的是,他对基层的工作没有经验,何况是挑起第一书记的重担。

  “活跃”起来的石泉事

  刘磊忘不了那个日子,2017年6月8日。

  这天,他收拾好行囊,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槐柏镇石泉村,从这天起,刘磊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的身份:石泉村村民。他告诫自己,先当村民,再当“村官”,他要让自己的心与村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刘磊跑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拜访了所有的老前辈和农户们。他了解到,村支部班子凝聚力不够、战斗力不强,党员队伍老化,作用发挥不明显,村里开会经常到不齐人,加之村党支部书记年龄稍大些,新型的办公自动化不会操作,村民极不配合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

  对此,刘磊“一对一”帮助村党务干部学习各种办公软件的运用,给村民和“两委”班子宣传各项政策和新思想。他多次召开村党支部会议,以解决支部组织生活不正常和党员作用发挥不够为突破口,坚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结合村内实际运用洛川县“承诺+积分+评议”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机制建立完善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村干部坐班、村民理事协商、村务监督和党员百分制考核等一系列制度,推动支部运转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变化悄然发生着,不到半年的时间,一股清新之风在村内荡漾。村民们惊讶的发现,石泉村的村委会办公场所,现在有干部轮流坐岗;以前遮遮掩掩的村务情况,现在大大方方张贴出来;以前“不问村事”的老党员、无职党员,现在当起了热心的卫生监督员和纠纷调解员;时不时,村里还邀请村民一起协商大小事务……

  现在的石泉村,党员人人肩上有责任,村民个个脸上有笑容。

图片2.png

  “微笑”起来的石泉人

  “农村是个熟人小社会。只有和群众熟悉了,感情距离近了,才能克服外来干部‘水土不服’症状。”刘磊在民情日记里这样写道。

  平时走在村里不管遇到谁,刘磊都会主动热情打招呼,哪怕是不太熟悉的村民,他都会微笑着问个好。一个微笑,一声问候,眼里有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和群众的距离自然就近了。

  驻村没多久,在“熟人”的口中刘磊还得知了一个村民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基础设施差,集体经济“一穷二白”。

  于是,刘磊把石泉村的卫星图打印出来,天天研究地图,把石泉的每一条路、每一块田、每一片山都装进了脑海。他和“四支队伍”其他成员、村“两委”班子及党员干部一起商议巧干,石泉村的发展思路渐次明晰:以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苹果为核心产业,以企业化、公司化、市场化为运作模式,以电商平台为营销手段,以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一条科学的致富新路就此铺开。

  如今,曾经的“追风文艺青年”变成了“淳朴的黄土汉”,石泉村也变了样:泥泞土路摇身变成了柏油马路;月夜下,一盏盏路灯成了村民身影的伙伴;杂乱无章的生活垃圾回到了维修好的垃圾场;鸟语花香的文化广场亭亭玉立站在村民眼前;石泉加油加气站车辆络绎不绝;石泉汽车检测站门庭若市;文通果库更是势如破竹……

  “纸上的图”渐次“落地”了,刘磊踏实地高兴!踏实是因为村民亲切地喊他“刘磊”,而不是初来时陌生的“刘书记”;高兴,更是因为朴实的村民编了一段“顺口溜”——“道路平坦了,环境整洁了,办事方便了,果园增收了,闲地租给企业了,农产品进网店了,加油加气更是不愁了,村民可以跳广场舞了……”

  和村委会打交道大半辈子的侯智勇见过很多干部,他说:“这小子不是浮漂草,根扎得牢靠,事办得瓷实,她把咱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谁家灶台门朝哪边儿,他一清二楚。”

图片3.png

  “编织”起来的石泉梦

  刚进村子,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一拐一瘸迎面走来,同行的村支部书记问他:“你这是干啥去?”“看看人家的果园上的啥化肥。”年轻人笑眯眯地说。

  看起来是个性格开朗的人。

  “怎么看起来面生?”刘磊正想着这是哪一户村民时,支部书记便说:“他就是侯永斌,你去他家见到的是他爸妈。”

  侯永斌家中共3人,父母走起路来和他一样,母亲智力也有障碍,全家人生活极度困难。

  刘磊再次向永斌了解了年轻人的一些想法,并记录在随身的小本子上,告诉他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联系方式,叮嘱他有什么事可以随时打电话。

  通过交流,刘磊了解到侯永斌虽然肢体残疾,但思想不落后,头脑灵活,心中充满了脱贫的劲头。“你想不想创业?或者发展其他产业?”刘磊征询了他的意见。

  “家里离不开我,还有那几亩果园,如果能在附近村子或者咱们村子里打工我就满足了。”永斌欢喜地说。

  说到这里,刘磊便想起了村子里的文通果库。

  过了几天,文通果库的电话来了,侯永斌顺利地成为了果库的长期工,一个月净收入4000多元。

  此后的日子里,经常能看到侯永斌忙碌地身影。每次见到刘磊他都笑着说:“刘书记,闲了来我家吃苹果。”他的笑声更加开朗了。

  刘磊隔三差五去侯文斌家里坐坐,顺便看看他父母和那几亩果园,家里的屋子也干净了许多。邻居告诉刘磊,多少年了,侯文斌的父母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自从文斌上班后,家里的人就像换了模样,总感觉生活有了盼头。

  去侯文斌家里计算他家的收入,看能不能脱贫。文斌高兴地说:“不用算,苹果有了技术指导,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每年还有村上给的分红和我们的残疾补贴,加上我的工资,一个人年收入已经上万了,花销后有结余,脱贫没问题。”听着他的话大家都笑了。

  易地搬迁的时候,村里好多人搬进了社区敞亮的小楼房。侯永斌一家子也如愿以偿地和大伙一同在窗明几净的新房里充满了致富自信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图片4.png

  “一次驻村,一生情怀,今日帮扶,终身难忘。农村的苦、农民的难已经深入骨髓,回报黄土地是我的愿望,也是我应尽的责任。”刘磊说。正是源于这份“初心”,脚下沾满泥土的刘磊,让如今的石泉村到处充满了真情的温度、精准扶贫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刘园园)

  编辑:dsw

环保三农